
赵园园 邹卫民中金宸大
●观点
准确认识产业工人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创新能力培育路径,多措并举发挥产业工人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产业工人身处生产实践前沿,清楚技术攻关、工艺改进、设备改造、流程优化的关键环节。切实引导产业工人提升岗位技能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对生产要素、工艺难关、技术难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不仅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的精准联结,同时能培养更多产业工人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因此,要准确认识产业工人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创新能力培育路径,多措并举发挥产业工人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产业工人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结合产业工人核心价值需求特征,本文将影响产业工人技术创新的因素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产业工人保障性需求相关的保障因素,这类因素可以保障产业工人的工作生产状态;另一类是与产业工人发展性需求相关的激励因素,这类因素可以激发产业工人的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产业工人开展岗位技术创新。
保障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专业技能水平。技能是产业工人的立业之本,也是产业工人探索技术创新、实现个人价值的实践基础。二是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产业工人创新创造的重要前提。鼓励产业工人积极参与群众性创新活动,能够不断提升产业工人的创新能力。三是企业创新动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力度与产业工人的创新创造活力呈正相关中金宸大,需要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向技术水平更高、生产能力更强、运营效率更高的方向转变。四是制度机制体系。制度建设是产业工人创新创造的有力保障。统筹协调多方力量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建立健全产业工人技术创新体制机制,能够保证产业工人技术创新全过程规范化、有序化、正常化。
激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劳模工匠人才大多来自基层一线,理解产业工人的需求和困难瓶颈,也容易引发产业工人的思想认同、理念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对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二是健全职业发展体系。消除产业工人职业发展的堵点和壁垒,建立要求明确、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制度规范和评定标准,能够为产业工人脚踏实地学习新技能、钻研新技术、实现新创造注入强心剂。三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构建适应性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开设以技术知识为主导的课程体系,能够提升产业工人的岗位胜任能力、技术革新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四是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技术创新奖励表彰制度是激发产业工人创新热情和创造潜能直接有效的手段。
产业工人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路径
一方面,稳定的保障因素是做实产业工人技术创新的基础,应从以下方面持续提升基础保障水平。
其一,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强化立身之本。落实企业培养产业工人的主体责任,加大一线职工的技能培训投入力度,完善内部技能培养模式,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效。注重培训供需的匹配度,促进产业工人的技能知识更新与企业技术创新、产业优化升级要求相适应。提高培训形式的灵活性,积极应用“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方式,化解产业工人的工学矛盾。持续优化“师带徒”培养机制,丰富培养内容、创新培养形式、提高培养质量。以劳模工匠“传帮带”为主要抓手,聚焦精神宣贯、技艺传授、现场教学,并做好职工学徒学习成效验收工作。
其二,搭建建功立业平台,激发创新活力。引导产业工人围绕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流程、改进技术方案、改善工作条件等重难点,参与技术改进与创新。推进群众性创新活动标准化建设,吸引更多产业工人参与技术交流。推动“专业技术人员+一线技能型职工”协同模式,实现知识与经验互补。建立全方位的技术创新成果跟踪评价体系,从创新程度、技术价值、市场价值、特殊战略意义等多个维度对创新成果进行全面评价。搭建技术沙龙、论坛交流、成果展示推介等多类型分享平台,加大优秀创新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应用。引导企业健全产业工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转化率。
其三,强化企业创新动力,发挥主体作用。提高企业对产业工人创新创造的重视程度,激发产业工人的内源性创新动力,促使产业工人从技术学习到自主创新,推动企业创新模式由渐进式创新向颠覆性创新转变。加大企业对产业工人创新创造的投入强度,提供资金保障、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保障技术创新项目有序推进与转化落地。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技术驱动企业优化整合资源、培育市场环境、提高经营效率,为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支持。要引导企业通过内部培训、外部交流、校企合作等方式,大力培育适应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另一方面,丰富的激励因素能够提升产业工人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完善激励机制。
其一,发挥劳模工匠作用,以点带面引领产业工人创新创造。讲好劳模工匠人才的重大创新与奋斗故事,鼓励更多产业工人特别是青年一代把创新精神内化为精神动力。推进实施“劳模工匠助企行”行动,组织劳模工匠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把脉会诊”,精准对接企业技术需求,激励更多产业工人积极投身技术创新实践。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头雁效应”,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培育更多善创新、肯钻研、爱学习、敢试错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推进创新工作室联盟建设,强强联手激发创新集群效应。推进创新工作室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开展课题研讨,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其二,以高质量职业教育激活产业工人创新动能。引导职业教育紧贴科技发展新趋势,通过“订单式”联合培养打通产业工人外部技能培育渠道。构建完善“基础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促进校企合作的长期稳定发展。持续优化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通用性职业素养、专业性基础知识和专用性技术技能“三位一体”的培训课程体系。
其三,营造崇尚创新、尊重创造的良好制度环境。引导企业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把技术创新成果同技能等级认定、技术职称评定、薪酬待遇体系、劳模工匠选树等融合。加强对产业工人技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技术创新开发效率和转化效能。引导企业实现技能岗位与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横向贯通,促进人才流动和发展。完善薪酬待遇体系,实现企业内部技能岗位等级与技术、管理岗位序列对照。
(作者单位: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中金宸大
悦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